2015年10月4日 星期日

今日的瑜珈省思

『你可以藉著調整呼吸的節奏,
重新取得情緒反應的身心主導權。』
ㄧ般人想到瑜珈,內心浮現的影像可能是ㄧ個人把腳掛在頭背後,
身段柔軟的樣子,但根據瑜珈經八部功法,
瑜珈體位法( Asana)只是其中ㄧ步驟,
Prāṇāyāma(瑜珈呼吸法)是下ㄧ個步驟。
Prāṇāyāma 這個梵文 ,包含了prāṇa和āyāma兩個部分。
Prana 是氣丶生命能的意思,Ayāma指的是“研展”或“擴張”,
或使規律的意思,所以練習瑜珈呼吸法最主要是的目的
是藉由延長呼吸深度長度,可以延長生命,
ㄧ般而言,人每分鐘的呼吸次數約為12到16次,
平均壽命為80歲,狗的每分鐘呼吸次數為30次,平均壽命為15歲,
再看長壽的烏龜,平均可活到500歲,而牠們的呼吸,
每分鐘只有5次,呼吸次數愈少的生物,相對會愈長壽。
練瑜珈呼吸究細、慢、深、長、勻,
其中,把呼吸放慢、拉長是最基本的要求。
瑜珈中的prāṇa指的是生命能,在身體裡面不斷流動,
是讓我們活著的生命能量,這也是中國人所講的『氣』的意思,
現代人因長期久坐,姿勢不量而造成的脊椎變形,
也影響呼吸通道的順暢,因此瑜珈法門先從體位法調身,
是為調息做準備,調息是靜坐的前部曲,
因為ㄧ個人的氣息的穩定,跟心緒的寧靜關係密切。
經常覺得不安的人,氣息短促,心越混亂,
就有越多的氣容易散溢、流失掉,人體內的好的氧氣要是太少,
會讓人覺得呆滯、僵硬,也可能讓人對一切興趣缺乏、無精打采,
甚至憂鬱,很容易造成身體的失調。
想想當一個人面臨憤怒、緊張、恐慌等強烈負面情緒,
甚至快要情緒失控時,會有心跳加快、瞳孔放大、呼吸急促、
肌肉緊繃、血液循環減緩,這些生理反應,其中只有呼吸,
是你能掌控的。
在情緒瀕臨失控的當下,如果你能有自覺的
轉換成深沈緩慢的腹式呼吸,掌控呼吸的節奏,
把呼吸自主的放慢,生理反應的急性反應,就可以逐漸舒緩,
換言之,你可以藉著調整呼吸的節奏,
重新取得情緒反應的身心主導權。
現代社會變動劇烈,壓力症候群造成許多精神疾病,
當精神壓力導致的不舒服症狀,
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胸悶、心悸等出現時,
如果能夠靜下心來,運用各種瑜珈呼吸法,
放慢呼吸的節奏,配合轉念和聆聽放鬆音樂等方式,
慢慢才能找回自己內心的力量,克服內在的心魔。
如果,在那當下,只依恃藥物,把主導權外放,
恐怕很難克服身心交互影響的負面循環模式。
瑜伽典籍也提到了氣可被理解為純粹意識的表現,
與心識直接相關,因為我們能夠通過呼吸的流動來影響氣的流動,
所以不但呼吸的質量可以影響心識狀態,反之亦然。
心識的變化會影響呼吸:興奮時,呼吸變快;
放鬆時,呼吸變得深長而平靜。
控制氣也就能穩定心識,因外在的行動常常會擾亂心識,
讓氣外溢,但通過每天規律地練習呼吸控制,
可以逆轉這樣的過程,因為呼吸有所轉變,
也會讓心識發生變化。
心識與呼吸之間的關係就是一個人心越寧靜,
體內就保有越多的氣;瑜伽呼吸的定義之一,
就是讓自己的氣全在體內,
希望能減少好的氣的散溢。
若情緒上我們常對生命不滿或是恐懼等,
那這個身體呼吸循環系統也同時會發生障礙,
在身上所發現的每一種毒素,一開始都起源於無明,
亦即不正確的知識,
在瑜珈裡,我們會嘗試運用氣、心識與呼吸之間的種種聯繫,
讓氣能集中於體內(例如止息的練習),
讓氧氣在體內停留夠久的時間,
止息的練習也可經驗短暫的的止念,
因為此時的狀況,與死亡最接近,當身體瀕臨死亡危險,
心緒很難會有妄念,因此,所謂瑜伽士是 “ 可以規律延長自己呼吸”的人,
指的就是他們是自己心緒的主人。
《瑜伽經》說:在練習呼吸控制後,
遮蔽了心識的幕布會逐漸移開,讓心識越來越清明,
而能夠進行更深的禪坐。
根據《瑜伽經》的看法,我們還可以說:
瑜珈呼吸控制法是覺察呼吸的第一步,也是最主要的一步,
藉由這樣做,我們更能覺察自己在呼吸,
更能意識到吸氣、呼氣,甚至還有呼吸之間的自然停頓,
那麼接下來就要問:我該如何持續地意識到自己的呼吸呢?
在瑜珈呼吸控制裡,注意力集中於呼吸,
讓心識隨時保持警覺,呼吸控制並不像體位法練習,
不會有可見的身體動作,我們只能實際去感受身體裡的呼吸律動。
唯一的動態過程只有ㄧ呼ㄧ吸,瑜珈經作者帕坦伽利
提供了幾種專注呼吸的實用建議:
例如,將注意力集中在能感受到或是聽得到呼吸的身體部位,
或者試著隨順體內的呼吸運動,感受從鎖骨中心吸氣,
通過肋骨,下降到橫膈膜,然後再從腹部向上呼氣。
另一種專注呼吸的方法,則是去感受呼吸從鼻孔的何處進出身體,
另外,也可以去傾聽呼吸,你若藉著輕輕收縮聲帶,
來製造出些微的聲音,傾聽呼吸也會變得更加容易,
這種瑜珈呼吸法稱為勝利式呼吸。
這樣的建議,可以幫助我們專注在每一刻的吐納,
可以避免練習變成機械式的,但瑜珈呼吸法的目的最終的目的,
既不是為了讓吸氣與呼氣維持特定的關係,
也不是為了讓呼吸達到一定長度。
諸如此類的練習,有助於心專注於呼吸,
然而,這種種技巧及控制呼吸比例背後的真正目標,
是讓我們來到觀照隨順呼吸的不同可能性。
在隨順自然呼吸時,心識也會回到自然呼吸上,
如此一來,瑜珈呼吸法便為我們做好了冥想靜坐的預備。
最後,利用呼吸練習來讓心識的轉變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並不會在每次吸氣或呼氣時立刻發生轉變。
要是我們有一天在練習瑜珈呼吸控制時,發現心識改變了,
這說明氣已經在我們的身體是穩定充足的,
至於心性的轉變,大家可以回到日常生活中,
在人際關係中觀察自己,因為人際關係是情緒爆發最主要的原因,
這永遠是最實際的檢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