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8日 星期六

心寬病自去



「大部份的病,都是心病!
為什麼兩個生活在相同條件下的人,一個會生病,一個卻健康長壽?
為什麼接觸過致癌物的人,並非全部都會罹患癌症?
為什麼兩個患有同樣疾病的人,病情差不多,一個治癒,一個卻死亡?
其實,生病和病故的機率,跟人的情緒和精神有顯著的相關性!

人體是一個整體,人的健康與情緒有密切關係。以科學的角度看,當人情緒變化時,往往伴隨著一系列生理變化,這些生理變化在正常的情況下具有積極的作用,可使身體各部位積極動員起來,以適應外界環境變化的需要;而有害的情緒正是造成各種各樣身體疾病的重要因素。免疫力下降、月經不調、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心肌梗塞、胃潰瘍,甚至癌症等,都和心理因素有關!

百病從心起,養生先養心!
現代社會的工作、生活、家庭、關係、資訊……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壓力帶來的挫折、怨恨、憤怒、憂愁、焦慮等負面情緒也在啃噬著你的健康若再加上每天疲於應付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爭權奪利和自己遲遲不願放下的欲望執著、嫉妒猜疑、固執掌控……許多慢性病,就這樣由自己「一手策劃」出來了!

“神形合一”:養生最高境界
只有形,沒有神,那是一個死人。我們經常說一個人“無精打采地,像死人一般”,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因為形如果離開了神,形也灰飛煙滅了,生命也就結束了。
  
中國人都愛好養生,中醫養生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其內容也是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形神合一”、“形與神俱”,是中醫養生的重要觀念,其主旨在於強調形體運動與精神調攝的統一,這是中醫養生的主要特色。
  
《黃帝內經》裡,岐伯答黃帝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的討論,這種通過科學的生活方式追求“形神合一”的思想是健康養生的最高境界。
  
這裡的形呢,大家都知道,是身體的外在表現,是神存在的物質基礎。神是什麼呢?從心理學上來說,神不僅包括了人的意識、思維,也包括了人的生命活動的內在表現,即性格、心理、精神活動、情緒反應、睡眠等,屬於功能作用。它們的關系很好理解:神為形主,是我們一切生命活動的主宰,它既能協調髒腑、氣血陰陽的變化來維持人體內環境的平衡,又能調節髒腑等組織使之主動適應自然界的變化,緩沖由外部因素引起的情志刺激,從而維持人體內環境與外環境的平衡。沒有神,形也就沒有了生命。我們經常說一個人“無精打采地,像死人一般”,就是因為形如果離開了神,形也灰飛煙滅了,生命也就結束了。一個人只有形,而沒有神,是萬萬不行的。
  
現在不少朋友為了雙眼皮,為了漂亮的鼻子,不惜花費成千上萬元去做一些像隆鼻、雙眼皮、隆胸等整形手術。當然,愛美之心並沒有錯,誰不愛美呢,只怪自己從娘胎裡出來的時候,上帝有點偏心了。外在的美其實只要適當地打扮自己就可以了。依我看,如果超過一定的范圍,像整形美容、不惜動刀子來改變自己,實在是沒有必要了。因為一個人的外在美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的內在精神財富是否富有,是否美。你是否也有這樣的體會:當心情舒暢的時候,做起事來得心應手,不易疲勞,人也精神飛揚,神采奕奕。因為人在精神舒暢的時候,生理功能也處於最佳狀態。反之,當心理有壓力或某些因素影響使得心情很糟糕的時候,做起事來心不在焉、無精打采、效率不高而又容易出差錯,人的氣色也不好,時間長了,人還會因為壓力而出現種種身心疾病。這是因為,心情不好使人體的生理功能也隨之下降。
  
因此,古代養生家認為,要想有一個健全的形體,首先要養神。《黃帝內經》裡說的“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精神內傷,身必敗亡”都告訴我們,中醫養生學強調形神共養,不僅要求注意形體的保養,而且要注意精神的調攝,使得形體健康,精神健旺,形體和精神協調平衡,方能預防疾病,延年益壽。
  
養神四方  
一,和喜怒。  
古代養生家說:“和喜怒”是智者養生之道。智者善於控制自己的感情,做駕馭自己感情的主人,而不能恣意任性,縱情發作。當要勃然大怒或歡喜若狂之時,可先做點別的事情,以便防止激烈情感的爆發。林則徐就在牆上掛著“制怒”的條幅,有些人在案頭或床邊寫上“冷靜”、“鎮定”之類警示語。當然也可用無聲語言的形式進行自我提醒、自我命令、自我暗示。
  
二,寬心境。  
要正確對待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既不為非原則的無端瑣事而憂慮焦躁,也不為一時得失而牽腸掛肚。歷史上由於某種原因導致郁郁寡次而早夭的事例幾乎俯拾即是,如漢代的賈誼、三國時的曹植、唐代的李賀等。由此可見,心情的好壞密切關系著生命的進程。
  
三,應四時。
《黃帝內經》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人的七情變化同季節氣象變化有著密切關系。比如秋高氣爽,人的精神往往開朗、舒暢。冬天寒風凜凜,夏季烈日炎炎,人的心情也會變得煩躁、沉悶、壓抑。因此,精神活動也需隨著季節天氣變化而采取相應措施,予以調節。融和春日,蕃秀之夏,應常到戶外走走,遠眺山林亭閣,近聞鳥語花香,心中自然平添愉悅之情,心曠神怡。秋季景物蕭條,易引起老年人的垂暮之感,因此老年人要注意保持樂觀的情緒,避免因思念往昔親朋而傷感。冬季是萬物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應提早睡覺,晚些起身,使情緒意志藏匿安靜。
  
四,重養性。
  
養性即指道德修養,如理想、情操、精神生活等。遠大的生活理想形成的精神情緒最穩定,持續的時間最長久,影響的范圍最大,可以壓倒其他一切不良的精神情緒。達爾文一生受病痛折磨,也曾郁郁寡歡,但由於不知足地追求科學,使他忘卻了痛苦,常樂於奮斗之中,得享73歲高齡。

楊力 (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院教授) 」


大部份的病,都是心病!
為什麼兩個生活在相同條件下的人,一個會生病,一個卻健康長壽?
為什麼接觸過致癌物的人,並非全部都會罹患癌症?
為什麼兩個患有同樣疾病的人,病情差不多,一個治癒,一個卻死亡?
其實,生病和病故的機率,跟人的情緒和精神有顯著的相關性!
人體是一個整體,人的健康與情緒有密切關係。以科學的角度看,當人情緒變化時,往往伴隨著一系列生理變化,這些生理變化在正常的情況下具有積極的作用,可使身體各部位積極動員起來,以適應外界環境變化的需要;而有害的情緒正是造成各種各樣身體疾病的重要因素。免疫力下降、月經不調、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心肌梗塞、胃潰瘍,甚至癌症等,都和心理因素有關!
百病從心起,養生先養心!
現代社會的工作、生活、家庭、關係、資訊……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壓力帶來的挫折、怨恨、憤怒、憂愁、焦慮等負面情緒也在啃噬著你的健康若再加上每天疲於應付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爭權奪利和自己遲遲不願放下的欲望執著、嫉妒猜疑、固執掌控……許多慢性病,就這樣由自己「一手策劃」出來了!
“神形合一”:養生最高境界
只有形,沒有神,那是一個死人。我們經常說一個人“無精打采地,像死人一般”,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因為形如果離開了神,形也灰飛煙滅了,生命也就結束了。
  
中國人都愛好養生,中醫養生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其內容也是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形神合一”、“形與神俱”,是中醫養生的重要觀念,其主旨在於強調形體運動與精神調攝的統一,這是中醫養生的主要特色。
  
《黃帝內經》裡,岐伯答黃帝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的討論,這種通過科學的生活方式追求“形神合一”的思想是健康養生的最高境界。
  
這裡的形呢,大家都知道,是身體的外在表現,是神存在的物質基礎。神是什麼呢?從心理學上來說,神不僅包括了人的意識、思維,也包括了人的生命活動的內在表現,即性格、心理、精神活動、情緒反應、睡眠等,屬於功能作用。它們的關系很好理解:神為形主,是我們一切生命活動的主宰,它既能協調髒腑、氣血陰陽的變化來維持人體內環境的平衡,又能調節髒腑等組織使之主動適應自然界的變化,緩沖由外部因素引起的情志刺激,從而維持人體內環境與外環境的平衡。沒有神,形也就沒有了生命。我們經常說一個人“無精打采地,像死人一般”,就是因為形如果離開了神,形也灰飛煙滅了,生命也就結束了。一個人只有形,而沒有神,是萬萬不行的。
  
現在不少朋友為了雙眼皮,為了漂亮的鼻子,不惜花費成千上萬元去做一些像隆鼻、雙眼皮、隆胸等整形手術。當然,愛美之心並沒有錯,誰不愛美呢,只怪自己從娘胎裡出來的時候,上帝有點偏心了。外在的美其實只要適當地打扮自己就可以了。依我看,如果超過一定的范圍,像整形美容、不惜動刀子來改變自己,實在是沒有必要了。因為一個人的外在美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的內在精神財富是否富有,是否美。你是否也有這樣的體會:當心情舒暢的時候,做起事來得心應手,不易疲勞,人也精神飛揚,神采奕奕。因為人在精神舒暢的時候,生理功能也處於最佳狀態。反之,當心理有壓力或某些因素影響使得心情很糟糕的時候,做起事來心不在焉、無精打采、效率不高而又容易出差錯,人的氣色也不好,時間長了,人還會因為壓力而出現種種身心疾病。這是因為,心情不好使人體的生理功能也隨之下降。
  
因此,古代養生家認為,要想有一個健全的形體,首先要養神。《黃帝內經》裡說的“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精神內傷,身必敗亡”都告訴我們,中醫養生學強調形神共養,不僅要求注意形體的保養,而且要注意精神的調攝,使得形體健康,精神健旺,形體和精神協調平衡,方能預防疾病,延年益壽。
  
養神四方  
一,和喜怒。  
古代養生家說:“和喜怒”是智者養生之道。智者善於控制自己的感情,做駕馭自己感情的主人,而不能恣意任性,縱情發作。當要勃然大怒或歡喜若狂之時,可先做點別的事情,以便防止激烈情感的爆發。林則徐就在牆上掛著“制怒”的條幅,有些人在案頭或床邊寫上“冷靜”、“鎮定”之類警示語。當然也可用無聲語言的形式進行自我提醒、自我命令、自我暗示。
  
二,寬心境。  
要正確對待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既不為非原則的無端瑣事而憂慮焦躁,也不為一時得失而牽腸掛肚。歷史上由於某種原因導致郁郁寡次而早夭的事例幾乎俯拾即是,如漢代的賈誼、三國時的曹植、唐代的李賀等。由此可見,心情的好壞密切關系著生命的進程。
  
三,應四時。
《黃帝內經》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人的七情變化同季節氣象變化有著密切關系。比如秋高氣爽,人的精神往往開朗、舒暢。冬天寒風凜凜,夏季烈日炎炎,人的心情也會變得煩躁、沉悶、壓抑。因此,精神活動也需隨著季節天氣變化而采取相應措施,予以調節。融和春日,蕃秀之夏,應常到戶外走走,遠眺山林亭閣,近聞鳥語花香,心中自然平添愉悅之情,心曠神怡。秋季景物蕭條,易引起老年人的垂暮之感,因此老年人要注意保持樂觀的情緒,避免因思念往昔親朋而傷感。冬季是萬物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應提早睡覺,晚些起身,使情緒意志藏匿安靜。
  
四,重養性。
  
養性即指道德修養,如理想、情操、精神生活等。遠大的生活理想形成的精神情緒最穩定,持續的時間最長久,影響的范圍最大,可以壓倒其他一切不良的精神情緒。達爾文一生受病痛折磨,也曾郁郁寡歡,但由於不知足地追求科學,使他忘卻了痛苦,常樂於奮斗之中,得享73歲高齡。
楊力 (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院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