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7日 星期一

今日的瑜珈沈思

小嬰兒還沒有忘記他在娘胎裡的呼吸方式,
他像一個嶄新的電池,在一呼一吸之間,
與自然界的能量諧波共振,
不斷取用源源不絕的能源。

在嬰兒慢慢長大的過程中,他學看、學聽、學說、學動作,
六識感官逐漸變得靈敏,後天意識日趨成熟,
開始學習自立生活,腦波也逐漸轉變成β波,
運動神經越來越發達,全身呼吸的能力也就漸漸消失了。

想要獲得健康,最直接的途徑就是
提升人體攝能效率,長保氣血旺盛。

當我們練氣自療時,
攝取天地陰陽能量進入細胞,
讓衰老細胞重獲生機,
也可視為一種最方便的細胞療法。

練氣的人如能長期產生電磁場籠罩全身,
此時細胞不斷充電,達到經常「餵養細胞」的效果,
可以延長細胞的生命力,器官功能也能長保不衰,
不致產生「五臟皆虛」的老化現象。
此即健康長壽的根本之道。

科學家發現,嬰兒在三、四歲以前仍舊採用腹式呼吸,

《內經》所說的:
「人生十歲,其氣在下」的理論,得到了科學的認證。
事實上,嬰兒的年齡越小,其呼吸就越全面而開放。

八至十三赫茲頻率範圍之內的腦波稱為α波,
普通人在什麼狀況之下會產生α波,
近三十年來,有一些學者投入「如何控制α波」的研究。
所謂的α波生物回饋法就是利用
意志力去調節自律神經,達到放鬆自己的目的。

實驗證明,注意力集中時我們可以影響
自己的肌肉反應、心跳速率、腦波、血壓
及皮膚表面的電活性等等生理機能,
假若我們想要以科學的語言分析調息的作用,
生物回饋的現象可以作為部分的學理依據。

有位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
設計了一種實驗來說明身與心的關係,
證明呼吸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生理和心理狀態,
只要呼吸形態一改變,身心狀態自然就跟著改變。

比方說,呼吸速度如果降到每分鐘低於八次時,
腦下垂體就開始完全地分泌;
如果再降到每分鐘低於四次時,
松果體就開始作用,身體也逐漸進入冥想狀態。

這個現象顯示了一個道理:
調整呼吸,即可調整身體能量的頻率,
呼吸加快則能量趨向快波,
呼吸變慢則能量趨向慢波。

胎兒在母親子宮裡的時候,
由於尚未啟動呼吸系統,
這時胎兒的呼吸方式稱為「胎息」。

胎兒雖然經由臍帶與母親相連而得到營養及氧氣,
但是胎兒的器官、細胞運作所需要的電能
還是必須由自己攝取。

「胎息」即是不經過呼吸系統的作用,
直接由全身穴道及細胞與宇宙溝通而得到能量,
老子說:「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嬰兒無思無慮,腦波與大自然能量的頻率諧波共振,
能夠全身聚氣而且柔順和暢。

根據科學家測量得知,
成人前額的腦波幾乎完全呈現快速的β波,
這是因為人類的生活充滿了緊張與壓力的表現。
β波是一種運動波,它的能量趨向外放,
用來應付來自身體外界的資訊,
或供給身體活動所耗費的精力。

但是,當我們處於放鬆、平靜、專注的時候,
腦波便會轉變成較慢的α波。
α腦波在年紀小的兒童身上常常出現,
而且年齡愈小,α波愈強;
剛出生的嬰兒,腦波幾乎都是慢波,
可見新生嬰兒的「胎息」功能尚未完全退化,
腦部尚未發育完全,
後天意識尚未完全取代先天意識功能。

練氣應當凝神靜心,聽任鼻息悠長自然,
全身自可因感應而充滿能量。

靜坐之中當腦波穩定出現α波時,
身體變得很輕,這個現象意味全身處於充氣、充電狀態,
我們的身體並會隨著呼吸而一脹一縮,
類似所謂的「全身皮膚呼吸」。

嬰兒的腦波既然與靜坐同屬α波,
可想而知,嬰兒的呼吸不只「其氣在下」,
而且是「其氣在全身」。
襁褓中的嬰兒只要一動,四肢、全身皆動,
由此推知,嬰兒的身體被能量所籠罩,
全身的細胞處於氣場的包圍之中,
就好像「人在氣中,如魚在水中。」

有人認為,α腦波是人體與天地能量交流所用的頻率,
目前,科學家大都以α波做為探究靜修奧祕的主要指標,
因為它能夠用來區隔及辨識清醒、睡眠、
夢境、附身、通靈等不同意識狀態的腦部活動。

在數十寒暑的人生歲月當中,
呼吸最有效率的時期卻是在牙牙學語的嬰兒階段。

我們應以嬰兒為師,
透過丹田守竅練氣的方法,
學習重啟兒童的攝能模式,
人體時時刻刻被能量所包圍,
沐浴在能量之中,自然能夠讓我們健康無病,青春長駐。

摘自<內經呼吸養生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